日前,教育部公布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,湖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2門課程入選。趙歡教授主講的線下一流課程《計算機系統》、李智勇教授主講的線上一流課程(原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)《從自然世界到智能時代》。
《計算機系統》主講人簡介
趙歡,湖南長沙人,工學博士,教授、博士生導師。湖南省三八紅旗手,湖南大學教學名師, 2019年度高校計算機專業優秀教師獎勵計劃獲得者。所負責的課程《計算機組成與結構》和《計算機系統》分別獲得國家級精品課程、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國家級一流課程。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語音信息處理,自然語言處理等。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,在Speech Communication、ICASSP等發表論文多篇,獲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,主編出版國家級規劃教材7本。
這門課程在計算機類專業培養方案中屬于一門承前啟后的樞紐課程,強調從“程序員視角”理解計算機系統,以“啟發式大班授課+小班討論+鏈條式課程實踐”方式改革課堂教學,以學生為中心,注重系統能力培養。
課程組集體備課 案例教學
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班研討
課程主要的特色與創新點為:
1. “雙重環鏈”教學改革模式與系統能力的強化培養
圍繞“解決復雜工程問題能力的培養”,構造層層遞進的“鏈式教學”模式,同時從課程群內部實施自評與改進,建立了四級能力培養課程群之間的逐層反饋改進機制。
2.啟發式大班授課+探究式小班討論+開放式課程實踐
以教學梯隊模式進行大班授課,采用多種手段啟發學生思考并加強課堂互動交流;為小班討論課設計有難度深度的課題與實踐問題,變句號課堂教學為問號課堂教學,培養學生調研、思考、團隊協作以及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;引入經典的真實案例,鍛煉學生應用課堂知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。
3.智能化作業系統和參數化實驗系統
開發在線的智能化作業系統和參數化的實驗系統,使得作業和實驗的布置更加靈活。每個學生必須獨立完成題型相同但參數不同的作業和實驗,鍛煉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并防止抄襲。
4.多元化的考核機制與平時學習環節的強化
開發課程微信公眾號和小班討論小程序,采取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多種教學平臺和工具,強調平時學習環節,采用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,形成了逆向可溯、持續改進的能力培養與教學評價體系。
課后與學生討論交流
學生感言:
我很喜歡在《計算機系統》課堂上的時光,能夠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,這大概都源自于這門課程老師的人格魅力,我會一直銘記這段和老師們像朋友一樣相處的時光。 ——軟件1803班楊佳
每次聽完趙老師的課,我的腦海中就有一幅非常清晰的知識脈絡。
——軟件1803班張佳妮
趙老師的課堂氛圍輕松而又充實,緊張而又舒暢,深奧的計算機知識在她的講授下,顯得精煉生動,易于理解。趙老師特別善于調動學生思維,引發我們思考,同時私下里她跟我們相處又像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知心大姐姐。
——軟件1804班黃志慧
我們這屆這門課程因為疫情采用線上教學,但效果感覺比線下還要好。
——軟件1803班葉詩陽
《從自然世界到智能時代》主講人簡介
李智勇,湖南長沙人,工學博士,教授、博士生導師,于2014年入選湖南省普通高校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。李智勇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優化算法及應用、視覺認知計算、大數據機器學習,在該領域有深入的研究積累與成果,主持了以“智能技術”為核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多項科研項目,其研究團隊研制的“無人駕駛智能車”于2009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“智能車未來挑戰”比賽冠軍,教學團隊指導的湖南大學足球機器人“麓山隊”獲得2014年國內比賽一等獎,主講課程于2016年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,2019年入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。

《從自然世界到智能時代》線上課程
李智勇教授是《從自然世界到智能時代》這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負責人。"道法自然”—借鑒自然界信息處理機制設計智能計算新方法,是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的重要的研究哲學思想?!稄淖匀皇澜绲街悄軙r代》這門課程從自然界豐富多彩的“自然智能”到模擬自然的“機器智能”,從形式多樣的“智能系統”到日新月異的“智能前沿”,展開一幅橫跨生物、醫學、遺傳、社會與智能科技等學科之間知識關聯圖。
課程主要介紹自然世界中豐富多彩的“自然智能”與由此啟發的“自然計算”模型與方法,以及形式多樣的“智能機器與系統”與日新月異的智能科技“前沿方向”,建立橫跨生物、醫學、遺傳、物理、社會與人工智能之間的多學科文化素質與科技視野,增強學習者的學科知識、科技興趣與創新意識。課程主要特色在于學科交叉,以多學科融合的文化知識啟發科技興趣與創新精神。
《從自然世界到智能時代》線下輔導
近年來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始終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要位置,堅持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,持續深化以課程教學改革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改革,加大對精品優質課程建設的支持力度,有效提升課程建設質量。下一步,學院將繼續加大一流課程建設力度,切實發揮一流課程示范引領作用,以一流課程建設推動一流專業建設,全面提升課程建設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。